十二生肖的来历是什么?


推荐语:十二生肖的来历是什么?十二生肖是依据什么定的?: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生:-十二生肖,来历

优质回答: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生肖是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据专家考证: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十二种生肖中的动物以及它们排列的顺序是不相同的, 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很多,有的说可能与古代的动物崇拜有关,是中国古代动物崇拜和干支纪年相结合的产物。也有一些民间故事传说,比如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等等,此外还有动物习性说、五行阴阳说等,众说纷纭,但每种观点又难以自圆其说。


有人说:我们的祖先用生肖纪年,远在秦始皇称帝之前就开始了,而且具体地指出“始于夏,流传于商周。”但如何引证,恐尚待史学和文物学者进一步探究了。但是无论怎样都不可否认的是:十二生肖不只以普通生灵融入中国人生活,更多地被赋予诸多文化意义,成为中国人独有 的文化标记,也是中国文化独特的反映。


十二生肖同十二时辰一样,都是中国古代先民们的大智慧,暗合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性认识。古时候的中国人,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刚好是今天的两个小时。


十二时辰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有人研究称:上古人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又在十二时辰的启发下,发明了十二个生肖的排序。虽然不一定完美地解释生效的起源和排序,但是对比发现十二生肖和十二时辰确实有着一定的联系。请看:

子鼠


子时:夜半,是两天的临界点,地支名为子时,又称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鼠,在这时间最活跃,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古历分日,起于子半”,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人早已歇下,老鼠会悄悄出洞活动。子时,有孕育之意。子时睡眠,是培植元气的最好时间,孕育元气满满的新一天。


丑牛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春秋左传正义》有:鸡鸣而食,唯命是听。此时的天色由暗渐明,万物由昏昏进入清明。古时,农家在丑时会起身喂牛,故称“丑牛”。


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此时,守时的公鸡发出清啼,棚户里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而大部分人(除了喂牛之人)最好的状态,应当是在深度睡眠之中。


寅 虎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此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太阳即将露出地平线,熬过黑暗,天蒙蒙亮,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昼伏夜行的老虎蠢蠢欲动,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孟子,告子上》中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城门一打开,城市就醒来了。此时属于那些勤劳坚持,热爱生活,饱含希望的人。


卯 兔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太阳冉冉初升,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故称“卯兔”。


“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先民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古时,农夫开始耕作,官员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点卯”。晨光初露,应于这个时辰起床,看天气寒暖穿衣。


辰 龙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也是神话中群龙行雨时,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早餐要在辰时吃,且“早宜粥,宜淡素”。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食两餐,且早饭是主餐。此时天地阳气上升,人体消化功能增强,早饭对身体来说,便如同春雨一样珍贵。


巳 蛇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临近中午,大雾散去,艳阳当空。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潜伏在草丛中。故称“巳蛇”。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云“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此时是一天中第一个黄金时刻,精气神最饱满,工作效率最高。


午 马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上古时候,午时是人们去集市交易的时间,此时动物们都休息了,只有马还在集市上为人服务。而且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日中太阳运行到天宇之中,阳气达顶点,阴气渐生。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吃过午饭,休息一会,不扰天地有利自身。


未 羊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日过中天,渐渐往西跌落。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正是放羊的好时光,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过了正午,太阳开始偏西了。日中时人们会有些困沌,此时要从困沌中醒来,慢慢调整,这是一天中的第二个黄金时刻。经过午时的小憩,感觉清爽,做事也游刃有余。


申 猴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叫声最为清亮,故称“申猴”。


《淮南子·天文训》里曾说,“(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秦汉时期,人们只吃两餐,申时是吃第二餐的时间,故名“哺时”,一天中最为惬意之时。


酉 鸡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日落时分,天地间有种磅礴的宁静感。这是白天进入黑夜的标志。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古人将“日出”和“日入”作为劳动和休息的标志。日入,人们开始收工返家,鸡于开始归巢,飞鸟也回到了丛林里的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传给我们的智慧。


戌 狗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最早使用“黄昏”的是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黄昏是安静的时段,此时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一天中最后的惬意。


亥 猪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人定也就是人静。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这个时候阴阳和合,是孕育新生命的好时机,应该安抚心情,好好休息。



看完了?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大智慧,至于什么传说,那些都弱暴了。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顺应四时,人类也是必然顺应这个规律。


《易经》曰:“生生之谓易”。一年冬去春来,太阳东升西落,世间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顺天时而为, 接地气而活,便把握了顺应天道的人生智慧。

其他网友观点

十二生肖就是十二属相,它是代表十二地支用来记录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它们按次序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与十二地支配合使用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和亥猪,称为十二属相或十二生肖。如在鼠年出生的人,他的属相就是属鼠,牛年出生的就属牛,以此类推。

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说法很多,有说是黄帝要选十二种动物在天上按时值班,通过竞赛而选中了这十二种动物;有说十二生肖是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也有说二十八星宿分布周天,每个星宿都以一种动物命名,从每个时辰值班的动物中挑选某种常见的以作某一年的代称,还有如古籍洪巽的《阳谷漫录》中说,十二地支中位居奇数者,以动物的指或蹄也为奇数相配,倒如子位居首位为奇数,与它相配的鼠为五指,地支中居偶数位的,则取相属之偶数为名,如牛与丑相配为四爪……等等很多传说。

虽然大家不能确定十二生肖的确切来历,但因为它的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种仍有实用价值的宝贵遗产。




其他网友观点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其他网友观点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其他网友观点

生肖,又叫属相,在中国,生肖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日期。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十二年一个轮回。十二生肖由自然界的11种动物和传说中的“龙”组成。

在中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十二生肖的名称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因此,我们能从“十二生肖”的名称演化中感受十二生肖的历史演进

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人们往往把动物统称为“禽”,人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动物都可以称为“禽”。东汉学者王充所著《论衡.物势篇》讲到十二生肖时说:“以四兽验之,十二辰之禽效之”,“十二辰之禽”就是十二生肖。

隋唐时期,社会各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十二生肖的名称也变得多样:隋代王度在《古镜记》中,把铜镜铸文中的十二生肖图案称为“十二辰畜”;唐代《事始》一书中又有了“十二兽”的叫法;

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在他们的作品中称为“十二神”。随着开放的民族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的生肖文化也传入中原,据《新唐书.回鹘传》载:“黠戛斯,古坚昆国也。......以十二物纪年,如岁有寅则曰虎年。”这其中的“十二物”就是十二生肖。

宋朝时,十二生肖的名称有“十二虫”和“十二时”两种叫法。苏辙有一首《守岁诗》:“於菟绝绳去,顾兔追龙蛇。奔走十二虫,罗网不及遮。”:“於菟”表示虎,“於菟绝绳去”表示虎年将尽,而“十二虫”就指十二生肖。

宋《五会纪要》:“文武官及庶人丧葬,三晶已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其中“十二时”就用来表示十二生肖。

到了清代,又有了“十二辰禽象”的称谓。《星历考源》载:“十二辰禽象:子鼠、丑牛、寅虎...戌狗、亥猪。”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最接近我们今天叫法的“十二相属”,清.赵翼《陔余丛考》中提到“十二相属起于后汉”。

民国时期,还有“十二支神”的叫法。《中国明器》中“后来明器中十二支神所本”,十二支神即十二生肖。

综上,十二生肖的动物和排序,最晚在东汉时期已经全部定型,已有2000年历史,以后各朝代只是在名称上叫法有所不同,从十二生肖名称的演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肖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中华语言的魅力。

其他网友观点

关于生肖起源的时间、内涵众说纷纭。有说始于夏商周,成熟于汉代;有说秦朝才是生肖的肇始。十二生肖的形象有说扎根于古人的经济生产,有说表达的是古人的精神面貌。



无论何种说法,十二生肖早已融入在中华民族的骨血之中,这其中蕴含的内容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

在远古时期,许多原始部落拥有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以动物居多。黄帝部落的图腾为蛇,炎帝、蚩尤为牛、女娲伏羲为龙和蛇、舜和商为鸡、西王母又虎和兔、羌为羊、犬戎为狗。以此来看,十二种的生肖动物在原始社会很多是某一个部落的图腾标识。



每一种生肖动物都有具体代表的族群。从不同的图腾我们可以对古人的进行大胆的推测。古人已经拥有了领地意识,利用不同的图腾来圈画自己的领域。佛洛依德在《图腾与禁忌》中写道:在所有有图腾的地方,我们都可以发现一条定规:拥有相同图腾的人禁止通婚。那么图腾就相当于指示标的作用,禁止族内成员通婚。当然,除了我们现在定义的十二生肖作为氏族的图腾外,超出这十二个形象的动物作为图腾也是存在很多的。



这种动物标识的婚配最讲究的是时间,在随后人类的发展中,就慢慢与已经被掌握的干支纪年相结合,形成了取数十二的生肖十二属相。



据记载,十二生肖的采用“始于夏,流传于商周”。到汉时,已经被很明确的固定成俗。东汉《论衡》中,对十二生肖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和记载。



到现在,居住在四川大凉山的彝族,现在仍以十二兽记日。有的地方现在还建有十二兽神庙,每年举行祭礼活动。 作为民俗偶像的十二生肖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发展到民俗信仰的概念,它扎根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和社会历史进程。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投稿/认识民俗君请加微信:beijingminsu

其他网友观点

刚刚过完农历狗年新年。十二生肖现在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仍旧留在大家的血液之中。很多人聚在一起寒暄,有的时候不好意思问对方年龄,就间接的说你是属什么的,以此推算对方年龄。

那么,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十二生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史料上有多种说法。唐代的著名佛典《法苑珠林》里面说:“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意思就是这十二生肖是菩萨的化身,所以很有可能来自于印度。不过,还有人认为,十二生肖应该起源得更早,也就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普及之前的汉代。

陆深的《春风堂随笔》和赵翼的《陔余丛考》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汉朝时期的北方匈奴民族,认为这最开始本来是匈奴的习俗,后来匈奴和汉朝彼此交流日甚,才在中原流行。

不过,这些说法虽然被很多人所认同,但是,根据考古证据来看,十二生肖的起源应该还要早。在洛阳金村战国汉墓中,出土了一件铜器,这件铜器上出现了虎、兔、龙、马、鸡、羊、猪、猴和狗,只是没有鼠、牛、和蛇,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十二生肖里面动物的图像。

洛阳金村战国墓里面的动物形象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十二生肖里面的动物分成两大类,比如马、羊、鸡、犬和猪,这是我们古代称之为的“六畜”,也是我们农业民族重要的生产工具和食物来源。此外的虎、兔、龙、猴、蛇、龙,很有可能来自于少数民族,比如游牧民族的影响。尤其是龙,在古代很有可能这是一种大的蛇,现在已经灭绝,并被我们想像成我们民族的图腾。

至于十二生肖为什么和十二地支相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子鼠、丑牛、寅虎等等,这很有可能也是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少数民族把很多动物当成守护神,然后用以纪年,比如西藏吐蕃时期,就用动物来纪年。这些文化曾深深影响了汉民族,十二生肖也可能是由此过来的。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不是谁编出来的,而是随着历史的进步不断演化出来的。在远古时期,中国从南到北一共有上万个部落。这上万部落在不断地交往之中,有的结成了部落联盟,有的被融合,有的被消灭,逐渐形成了以鼠、龙、兔、蛇、虎、牛、猪、狗、羊、猴、马、鸡为图腾的十二个部落或部落联盟。这十二个部落或部落联盟在以后的互相交往中,逐渐融合成为了中华民族。这十二个部落(联盟)的图腾也就被保留了下来。再加上这十二个图腾除了龙以外,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龙又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于是后来逐渐形成了十二生肖。

其他网友观点

动物成神

古代有很多妖神传说故事,而这十二生肖是属于神话中的神族,他们各是一方部落的神仙,四海八荒之内每一个生肖守卫一个部落,帮助当地人解决了妖族的侵杀,因此,后世人们为了怀念他们的功绩,便将四海八荒的生肖合起来称为十二生肖,所以,便有了十二生肖的说法。

其他网友观点

在咱们中国,十二生肖,就是指每个人的所生年份对应的十二属相,也指相应的年份。

它由十二种动物同十二地支相互搭配,作为一种纪年方法,十二生肖如何创立?何时开始?为什么用十二生肖与地支配合呢?纵观古籍文献与考古发现,就生肖起源问题我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华夏民族在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影响下,以部分动物名称配合抽象的十二地支,创造出了十二属相。

第二种说法:汉代以前我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仅有十二地支纪年法,而北部、西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则长期使用动物纪年。到了匈奴单于呼韩邪(即昭君出塞时的匈奴首领)归汉后,民族文化融合,产生了十二属相。

第三种说法:中国的十二属相是从印度传来的。在现行属相中,只有第三个和第十个两者有所不同:第三个属相,印度是狮,中国是虎;第十个属相,印度是金翅鸟,中国是鸡。其余的都相同,而且排序也一样。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