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马奈、莫奈、德加等印象派画家为什么都受到浮世绘的影响?这影响是什么?
推荐语:梵高、马奈、莫奈、德加等印象派画家为什么都受到浮世绘的影响?这影响是什么?:“浮世绘”是日本特有的风俗绘画。看过浮世绘绘画的中国读者大都有一种似曾见过的感觉。不错,浮世绘是受我国唐宋明绘画影响并借:-德加,马奈,浮世绘,莫奈
“浮世绘”是日本特有的风俗绘画。
看过浮世绘绘画的中国读者大都有一种似曾见过的感觉。不错,浮世绘是受我国唐宋明绘画影响并借鉴我国唐宋明风俗画仕女图春宫图的创作风格技法特点,结合日本文化风情产生于江户时代的一种风俗绘画形式。
浮世绘的特点和特征是:采用线条造型,风格洗练简洁,画中没有光影关系和空间关系,只表现平面化的二维空间,设色以平涂为主,人物造型生动夸张,画面色彩明艳,世俗感突出。
19世纪中叶,照像技术的产生对欧洲传统的具象写实油画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催生着西方油画艺术的变革。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浮世绘漂洋过海传入西方,在欧洲画坛引起很大反响。
其时,印象主义油画刚刚产生,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莫奈、马奈、德加等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和以梵高、高更、塞尚等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画家,在巴黎艺术博览会上看到浮世绘作品后,很受震动和启发。
莫奈《吹笛少年》
因为浮世绘绘画没有光影,没有视觉焦点,也没有空间纵深感,完全是平民化的,跟油画墨守成规的画法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视觉效果也不错,特别是浮世绘的色彩表现给这些印象主义画家留下深刻印象,启发了新的思路。
在随后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中,开始注重吸收浮世绘的一些风格技法特点。我们从莫奈、马奈、德加、高更等印象主义油画大师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有浮世绘绘画的要素构成。
梵高《星空》
纯粹的艺术是无国界的,因为国界无法阻挡艺术的传播,所以这里只谈艺术,不论其他。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印象派画家都受到浮世绘的影响,这绝对不是一种巧合,一定有其深层的原因。
首先是外部因素
简单的说,在当时,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到了瓶颈期,受到照相技术的冲击。本来画肖像是画家最大的收入来源,现在有了照片,画家的订单明显减少,于是有的画家就开始寻找绘画的出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绘画从宫庭逐渐走入民间,涌现了一大批平民画家,他们的题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普通市民的生活情景。
于是一批画家就走到户外,在广阔的城市和乡村寻找绘画灵感。这是一个变改的时代,交通工具的出现,让画家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管状颜料的发明,让画家在室外作画成为可能。正当画家满怀激情,准备对古典绘画进行改革时,日本的浮世绘进入了画家们的视野。
浮世绘的魅力
一句话,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期兴起的彩色木板画。彩色和木板画是浮世绘的关键词,彩色更容易受到下层人士的喜爱,木板画意味着可以大量印刷,价格低廉。十九世纪,传入法国的浮世绘竟达260万张之多,这使得当时还都是屌丝的印象派画家人人都可以购买和收藏的,梵高本人就收收藏了两百多张。
浮世绘的受到唐画,年画,绘本插图甚至唐伯虎春宫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相比于中国画,浮世绘少了很多意境韵味和辩证的思想,但是浮世绘多了风情民俗和色彩绚烂。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日本人把浮世绘发展成为自己的艺术,内容和题材也大大增加,成为包含历史、人物、风景、戏剧的大众风俗画。
那么浮世绘中的哪些特点被印象派画家们认可并被借鉴呢?浮世绘有艺术性和装饰性很强的构图方式,有精练变化的线条,有鲜艳的色彩,采用平涂无阴影,灵活多变的透视关系,这些都让当时野心勃勃的印象派画家如获至宝。
马奈,莫奈,德加,梵高都从浮世绘中汲取营养,根据不同的题材和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大大的促进了印象派的发展。
梵高是受浮世绘影响最大的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画基本上你可以理解成为修拉的点彩画加日本浮世绘的结合体。
浮世绘是日本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最早出现于江户时代,也就是17世纪初期,浮世绘绘画的基本技法源于中国的国画,但精神层面确截然不同,浮世绘多反映民间的风俗和生活场景。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浮世绘这一艺术形式广泛出现在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当中,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有人物画、也有风景画,用于家庭和经营场所的装饰,以及产品的广告宣传等等。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浮世绘以商品包装物的形式传到了欧洲。早期的印象派画家马奈以及莫奈正试图将传统的三维立体的绘画用二维空间来表现,浮世绘的绘画手法为他们所借鉴,莫奈甚至还画过《穿和服的女人》。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收藏了大量的浮世绘,他喜欢浮世绘的造型和线条,并且运用到他的作品中,从梵高后期在阿尔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浮世绘的影响。
马奈学习的是浮世绘描绘人物的平面化,莫奈是在作品中大量运用日本道具,梵高学的是色彩和线条,而德加则是把浮世绘的灵魂化为己有,仔细观察那些芭蕾舞者的造型和动感,你能体会到。
其他网友观点印象派与浮世绘
江户时代(1615~1868年)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也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的经济支柱是市民阶层,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化也主要是为了满足这个新阶层精神需求的市民文化,与日本传统的贵族文化形成抗衡和互补的态势,在这时期,描绘市井生活和自然风光的绘画借助木板刻印的方式开始广为传播,这种绘画艺术被称为“浮世绘”,深受大众的喜爱,还远播海外,让19世纪西方印象主义画家激动不已。
事实上,日本的“浮世绘”绘画在采用传统画风的同时还借鉴了欧洲风景画家的画法,“浮世绘”绘画线条细腻、色彩华丽,既有精确的细节观察,也有诗意的感受,整体画面呈现的是装饰美,这其中是借鉴了18世纪欧洲的洛可可艺术的“装饰性、奢侈浮华”的画风,要注意的是,浮世绘并非完全受中国画的影响。浮世绘,其实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
经上述的简单说明,我们就容易理解梵高、马奈、莫奈、德加等印象派画家为什么都受到浮世绘的影响了,其主要原因是,印象派画家在日本“浮世绘”画作上看到了欧洲洛可可艺术的影调,但整体画风又有别于洛可可艺术,浮世绘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充满了抒情笔调;还有就是,浮世绘的特点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产,价钱便宜,并易于购买。印象派画家们根据自身在画坛及市场上的“窘迫”状况,于是采用借鉴了浮世绘的画风、画法。
诞生于19世纪的西方印象派绘画,困难重重,因为印象派是首个在传统写实绘画上进行创新的画派,人们对已有几百年历史时间的写实绘画向来都是持推崇拥护的态度,对于一个突然改头换面,急于打破传统的印象派,是难以接受的,“印象派之父”马奈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时的艺术家和评论家都一致排挤马奈的绘画风格,绘制出来的画不受欢迎没人买,这时该怎么办呢?是不是要稍微改进一下画风,将画卖出去,生活才有保障呢?对吧。
印象派
于是,急于寻找出路的印象派画家,见到浮世绘时,就好比发现了“新大陆”,抓住了救命稻草,浮世绘可算是“物美价廉”,印象派画家于是借鉴了浮世绘的创作方式,那么绘制成本也就降低了,而且画风新颖,人们也易于购买。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印象派画家的成名之路依旧艰难,比如,梵高含恨而死,雷诺阿熬到50岁才出头成名,莫奈时常被人取笑……。浮世绘从画风和题材都影响了印象派,
浮世绘
其他网友观点我️话说:当莫奈带领的印象派“创新团队”遭遇到瓶颈的时候,恰逢世界博览大会在巴黎举行的时机,日本参展的浮世绘木版画给印象派画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们的艺术创新开启了一扇面向东方艺术的大门。日本浮世绘的世俗化风格与印象派的世俗题材是趋同的,于是他们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艺术移植或嫁接,将日本的元素纳入到他们的油画之中,逐渐完成了西方三进空间的立体视觉向二进空间的平面视觉转圜。为印象派后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图式支持,才造就了像高更和梵高这类有着东方艺术特点的绘画大师。
印象派画家会受到浮世绘的影响这是必然的结果。要解释原因我们还得先从印象派的初衷说起。
学院派抵制印象派,那是印象派的确是反对学院派的条条框框。要是我们注意到下面这点就更有意义了。那就是印象派画家大多数法国人,而学院派条条框框的标准来自哪里?希腊、意大利的南欧国家。虽然同属拉丁系,但毕竟是不同国家。
除了学院派,印象派画家作为画坛的新生力量他们还抵触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象派追求美的真实而非幻象。
印象派所认为的美的真实是什么?首先印象派认为没有以前美术界所认为的“local color”一说,即任何物体本身是没有颜色的。物体之所以有颜色是因其反射太阳光的缘故,而阳光又由七色光组成。local color 这个概念来自于对于物体本色的认识。既然是本体颜色,那么在调色板上调制出这个本体颜色后再涂抹其上就是正确的做法了。无论是学院派还是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派画家他们都是如此认识。
印象派画家就不这么认为,这种理念也就为印象派画家直接在画布上用原色混色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说这些与浮世绘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上面的论述告诉我们,印象派画家追求的是事物正确的光影效果而非学院派的带有目的的构图与渲染。日本浮世绘的最大特点就是线条的抽象,在其用色上则追求较为纯粹的美感。印象派画家相信物体本身无色,颜色来自于阳光,而阳光在一天里又不断变化,正因此同一个物体的颜色是可以转换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既然色彩即光,而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那么在某一时刻用画家最有感觉的色彩来给事物上色就成为正确妥当的事情了。在这种理念下的印象派画家们一见到日本浮世绘就必然深有感触并且迅速地接受了日本浮世绘的理念。
其次浮世绘的抽象美与印象派写生绘画所产生的朦胧美具有等同的意味。只不过一是靠单纯的线条来抽象形体,而另一个是依靠准确的色彩来构筑形体。这就是两者理念的相近之处。这正是印象派画家都喜欢日本浮世绘的原因所在,也是浮世绘所给予印象派画家最为深刻的影响。
其他网友观点梵.高讲过:“我们喜欢日本版画(浮世绘)并受其影响,在这一点上与所有印象派画家是共同的”。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一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是民间画工笔下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歌舞伎名星、花魁美人等,表现社会各阶层生活百态。浮世绘吸收了中国和西方的给画因素,例如中国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影响,但体现的是日本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
在日本,绘和画是有区别的,绘有色彩属性,如唐绘、大和绘、浮世绘,以水墨单色绘画则称画,如汉画、水墨画等。
十七世纪早期浮世绘是风俗画,十八世纪表现平民“浮世”思想,即理想中美好世界,十九世纪进入黄金时代,发展出风景、花鸟画,二十世纪衰退,新版画兴起。
1860一1910五十年间,浮世绘艺术对欧美艺术产生巨大影响,单纯平展的色彩、细腻流畅的线条、简洁明朗的形象与西方传统绘画形成鲜明的对照,摧生了世界范围的现代艺术运动表现出明显的东方印迹。
十九世纪日本工艺美术品不断涌向欧美,廉价的浮世绘大量作品被遗弃或贱卖,被西方商人、外交官和旅客低价买走,等到日本人发现其价值已为时过晚,到1933年才制定保护重要美术品法律,后来出资从国外购进一部分,大多浮世绘作品存欧美各美术馆博物馆。
迥异于欧州传统艺术观念的浮世绘为印象派画象提供了色彩、空间、造型诸因素抽象化、符号化可借鉴的途径。
印象派的导师马奈(1832一1883)无论是绘画还是版画,都有浮世绘的因子。
马奈的《吹笛少年》(1866年作,存巴黎奥赛美术馆),色彩追求稳定,背景近乎平涂,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色彩关係明显受浮世绘影响。
马奈1868年画的《左拉肖像》,将浮世绘和日本屏风作为背景。
马奈收藏大量日本工艺品,他常以水彩临摹日本漫画。
另一位印象派画家莫奈(1840一1926)收藏230多幅浮世绘作品,他在绘画上深受浮世绘影响。
莫奈1887年画的《游舟》(存东京西洋美术馆),高视点构图和物体切断方式明显来自日本铃木春信浮世绘《莲池舟游》(1765年作,存东京国立博物馆)。见下图
法国画家德加(1834一1917)志趣在室内光感表现,多用色粉笔和水彩混合作画,主要作品是芭蕾舞和舞女画面,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他家中有一百多幅日本浮世绘作品。
德加的这幅色粉画,以日本式大俯视觉表现芭蕾舞场面,抅图新颖,人物安排右下角,与左上方大面积黄色幕布保持构图的均衡,这与西方传统绘画中将主体形象总是安排画面中心大有不同,他的构图方法除受浮世绘影响外,也得益于当时出现的摄影术。
荷兰画家梵.高(1853一1890)在给做为画商的弟弟提奥的信件中,有大量关于浮士绘的内容,他写道:“我们喜欢日本版画并受到其影响,在这一点上与所有印象派画家是共同的”,又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所有工作都是以日本美术为基础开展的”。
这幅梵.高的《雨中大桥》(1887年作,存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再看下面这幅日本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1857年木刻锦绘《大桥暴雨》,
不难发现,前者几乎是对后者的油画临摹。
再看一幅,下图是梵.高1887年画的《开花的梅树》(存凡.高美术馆),与后图歌川广重1857年的木版锦绘《龟户梅屋铺》明显的是前者对后者的油画临摹。
这些还仅是对日本趣味的模仿阶段,再看下面这幅《阿尔的吊桥》(1888年作,存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
这幅画则是参考了日本式色彩,天空水面放弃传统透视法,桥的表现引用版画的轮廓线,画面色彩清新,没有阴影,呈现日本画的典型特征。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1848一1903)也经历过“日本趣味”阶段,他1886年创作的《有石膏马头的静物》和1888年创作的《三只幼犬与静物》有着日本特征的俯视构图,整体风格呈装饰性和图案化。
答此题须图片自鉴,看官耐心点,自己评判。
欧洲画像,没绘画;中国及中国影响的地区,有绘画,没画像。
像,顶级的是照镜子,次级的是摄影,再次级的是雕像,而后是画像。
画,没第级式,不论啥手法材质质地,高高手第一,并列,再第二三的分档次。甚至天然石头.木桩也可列第一档次。
(这是绘画)
(这是画像)
(这是绘画)
(这是塑像)
(这是画像)
(这是画像)
(这是照片)
(这是绘画)
(这是画像)
(这是绘画)
(这是泥塑像)
(这是照片)
(这是照镜子)
(这是画像)
绘画依据脑心记忆的物与事,而划出来的图。
画像依椐镜子或照片内情景,而划出来的图。
(浮世绘,放大局部为特征)
(放大局部的浮世绘的绘画)
(强调细节的古中国绘画)
(强调细节的古中国绘画)
细节求精微的绘画法,日本仿去转为浮世绘。
(强调细节在中国本土发展成工笔画)
(强调细节的另一支发展成白描简笔画,这又分支出剪纸式图案法)
(强调细节的另一支向繁杂笔法发展,这引出苏州双面绣)
(双面丝线绣品)
中国古绘画法影晌日本,共传入欧洲,从而毕加索在中国学画人拜其为师时,说画在中国,拜我干啥之语,而没拜成,
欧洲明白啥是画时,突然出现印象派与意识流画派等。
(从而油画画像不再呆板)
但另一支发展成碎片式,又另一支发展成怪诞。
(立体几何派)
(怪诞意识流派)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其他网友观点浮世绘 floating world 的精髓就是live in the moment 即 “活在当下”,是被当时的市井小民奉为主体的主流思潮,反映市俗生活,注重感官刺激的风俗画。
对欧洲画坛影响最大的是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他研究了荷兰的西式透视方法,用来描绘日常生活的风景画。他在70岁时创作了系列风景画《富岳三十六景》共46幅,最广为流传的是《神奈川冲浪里》。
《凯风快晴》
这个阶段浮世绘的特点:艺术装饰性更强的构图方式、精简的线条排列、色彩鲜明互不混合、平面上色不加阴影、取材于民间生活。
当时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采用定点透视法,符合人的视觉真实性,追求“画得象”。那个时代摄影已经出现,摄影属于单一焦点透视,它的出现对追求“画得象”的古典绘画形成了挑战,因为拍照远比绘画更写实。浮世绘打破了古典创作规则,给寻求创新的画家们带来了全新感受。浮世绘采用了非严谨科学的透视关系,比如散点透视法、前缩透视法和重叠透视法。散点透视法是一个画面没有固定的焦点,中国的工笔画大多是散点透视,把景物和人物都放在一个画面上追求完整的装饰效果,如《清明上河图》。前缩透视法,维基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漫画中要表现拳头对我们的正拳攻击,拳头被特写夸大,前臂缩小变短。重叠透视法是将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
所以,浮世绘的出现对于当时的欧洲印象派绘画是很大的冲击,除去内容的平民化很吸引人之外,使他们耳目一新的是艺术的构图方式一样可以表现透视关系、远近关系,线条和无阴影的平涂一样可以带来立体效果和体积感,鲜明的色彩更具装饰效果,多视点、非单一主体使画面能容纳更广泛的内容。
印象派描绘现实生活,比如巴黎市井文化。在绘画技巧上不再像古典派那样把阴影抹得光滑过度到看不出线条,反而强调平面涂色,不加阴影,保留线条,用色大胆艳丽。透视关系上不再严谨科学,进行了大胆尝试。这些都和浮世绘的特点相吻合。
每个印象派大师从浮世绘里吸取的精髓又略有不同,这个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讲,不排除有过度解读。
马奈引领了印象派的发展。我个人理解首先是他绘画取材于当时的巴黎市井生活,《草地上的午餐》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奥林匹亚》女子裸身躺在床上,两幅画中的裸体女人都是淡定还有些傲慢地看着世界,这对当时学院派传统题材是一种挑战。绘画风格从构图、空间表现上有创新之外,绘画技法不追求立体化,平面大块平涂,色彩对比明显,不追求阴影过度,这些都有浮世绘的影子。
他的《吹笛少年》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对比明显、艳丽的色彩,以及让人物悬浮在画面上无空间感很不符合古典精神,明显是受了浮世绘的影响。
在马奈的引领下,取材自生活,描绘自然,捕捉瞬间的光影印象是印象派大师们的追求。莫奈在绘画时简化细节,用大块色彩来增进绘画速度,画面更平面化,用规则的色块规律性地排布、不加融合过度,来表现远近关系和动感,以上或许是受了浮世绘的影响。
《青蛙塘》这些由大到小规则层叠的水纹,是不是受了《凯风快晴》里云朵绘画技法的影响呢?
梵高属于受浮世绘影响较大的后印象派大师。他在巴黎期间受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一改过去阴郁的画风,画板开始明亮起来。修拉的点彩画法也影响着梵高,相邻的颜色靠人眼视觉来融合,使画面更明亮。规则的小块分区点画法,给人更精细、秩序和立体感。
梵高巴黎时期作品,点彩法和明亮的色彩。
清晰明亮的线条,大胆地使用纯度很高的颜色,平涂上色不做晕染。
色调变换着排线,通过这种方式作画能快速有效地抓住事物的运动形式,这也是从浮世绘绘画中得到的启示。有人拿这幅旋转的星空和《神奈川冲浪里》的巨浪来对比。
关于构图,我重新翻了梵高的作品,看到这幅很有意思,一下就想到了歌川广重的《龟户梅园》,采用远近法构图,将卧龙梅大手笔地安排在前景,穿过梅树,可以看到远景。浮世绘的空间切割方法,给人不完整的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张力。
《龟户梅园》
德加是很特别的一位印象派画家,其他印象派画家忙于风景画,而他对人体更感兴趣。区别于同样喜欢人体绘画的雷诺阿,雷诺阿喜欢捕捉女人美丽的瞬间,而德加却喜欢描绘真实的女人,尤其是后期,简直是近乎残忍地俯视女人的各种丑态,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画家啊!德加最主要的题材是芭蕾舞女,另一个是浴女。他不仅描绘人物外表,也刻画内心。浮世绘对他的影响,我理解对于他早期描绘芭蕾舞女演出和排练大场景时的构图非常重要。他在作品构图中运用了中心位移和空间切割的方法,得以容纳更多的内容,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当时摄影的表现方法也被他运用到绘画构图上。
《棉花交易,办公室内的景物》中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很细致,没有任何一个相机能拍出他笔下的空间深度及平衡对称。
特写镜头夸张的前景、渐行渐远的后景、突然切掉的肢体、从高处俯视的视角、用空间留白强调深度等。就好像某个人在场景外正在偷窥一样。德加在空间构图上的大胆尝试是极具创新意味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